发布时间:2025-10-15 18:14:26    次浏览
提示:点击上方'新民晚报'↑免费订阅 对于很多数码产品爱好者来说,“索尼大法好”是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事实上,“索尼大法”,指的就是索尼不断推陈出新创造的新科技、新产品。然而,今年,索尼成立70周年,索尼中国亦步入了20周年,究竟是什么让这样一个创立已不算短的跨国企业时刻保持创造力和新鲜度,成为“索粉”们追捧的对象呢? 员工流失率一直保持低于市场的水平、不断激发员工的创造力,让产品更多创造消费者需求……日前,索尼(中国)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杨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了背后的“秘籍”。 内外兼修 格新致远 “随着中国市场成为索尼全球三大市场之一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利润贡献者,索尼中国的使命也越来越明确。”杨华说,更多创造消费者需求、持续扩大索粉基础,是对索尼使命更加落地的诠释和体现。也因此,作为公司一个很重要的支持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将使命定义为最大限度开发组织效能、营造和谐共赢、提高员工敬业度,为索尼在中国的业务成功做出贡献,实现索尼植根中国、长远发展的承诺。“内外兼修,格新致远成为了我们的座右铭。” 索尼(中国)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杨华杨华表示,为了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人力资源部早在架构上就有配套的人力资源伙伴部,“他们是一群驻扎在业务部门里的HR,了解业务的战略、动态,支持业务转型和变革的各项活动,实实在在快速解决业务的实际问题。在如VAIO的退出、销售团队的业务转型等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都是在第一时间加入到项目的讨论和方案的拟定当中,为受到影响的员工提供了妥善的安置。此外,为了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今年索尼(中国)人力资源部还实现了GLOBAL HARMONY项目的实施,“在这个项目下,索尼全球将实现标准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统一的职级、统一的人才管理体系、统一的绩效管理标准,而统一的系统是实现这些统一的手段。” 吸引人才 留住人才 作为人力资源部门,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公司是职责之一。杨华表示,为了实现有效招聘,吸引合适的人才,除了在用的常规渠道,索尼中国也积极使用新型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 “目前的微信招聘平台是搭建在索尼中国的微信平台,通过这样的组合可以期待候选人是真正对索尼感兴趣的,有意愿加入索尼,对索尼品牌和价值观有认同的候选人,如果是索粉就更好了。” 杨华透露,事实上,索尼中国有为数不少的员工本身就是索粉或者是超级索粉。除了日常的社会招聘,索尼每年也会开展校园招聘。 “近年来的校园招聘不是大批量,而是更加有针对性,我们在收集业务需求的同时,会甄选出目标大学,然后在这些大学里开展推广,校园招聘的原则是宁缺毋滥。”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被吸引进来已属不易,而更不易的,则是如何留住人才。“人才来了公司,后续的配套就是学习与发展。”杨华说,基于此,索尼(中国)提出了“乐学”的概念,围绕着“乐学”这个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组合的方式推出了“乐学课堂、乐学在线、乐学悦读、乐学工作坊”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同时将“乐学”的理念融入到了员工的学习与发展项目当中,让员工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愉快以及适合他们自身的学习习惯。”此外,公司还给员工提供多元化的职业发展通道,可以纵向、横向、甚至可以斜向;也鼓励员工轮岗,设有专门的内部招聘制度,鼓励符合条件的员工可以申请自己感兴趣的空缺岗位。在实际操作中,人力资源部也非常看重内部的资源,保障关键人才不会因此而流失。“为此,我们的员工流失率一直保持低于市场的水平。” 求知若饥 虚心若愚 不仅为留住人才设计各种良性制度,杨华透露,为了确保员工的个人发展、实现和谐开放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部门也动足了脑筋。 “我们设计了《员工学习与发展地图》,这里面包括了年度的学习与发展计划,每年我们都会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和员工的学习需求进行更新并向全体员工进行发布,丰富而有条理。” 据介绍,这份地图从新员工入职、高效工作、情感沟通、语言学习到项目管理等,从公司资助每位员工的自学资助计划到各级人员的领导力培训项目,一一囊括。此外,索尼中国方面还建立了索尼特色以人为本的全面地薪资体系和福利保障。比如每位员工每年有17天带薪休假、30天的带薪病假、额外的公司假,补充福利也有不同种类:公司补充福利、补充养老、 商保、婚丧嫁娶等,其它还有如弹性工作时间、公司旅游、在家办公等人性化的操作。 在企业文化上,则倡导的和呈现的是和谐开放、以人为本的文化,尤其在员工沟通这块,力争做到“真实全面、畅通多样”。沟通的形式非常多样化,“定期的公司管理大会、高层与员工的见面,公司组织产品体验会、跨部门交流会、员工内购,以及Inspire Innovation的创新征集活动。”“我本人非常喜欢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毕业典礼上给大学生们的最后祝福:STAY HUNGRY,STAY FOOLISH,翻译过来就是,‘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杨华笑言,这亦是走过20年的索尼中国人力资源部对于未来的期许。